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5 幼儿园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2015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幼儿学习方式()
A.强化学习B.直接学习
C.实际操作D.亲身体验
2.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往往没有计划性,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油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这反映了小班幼儿()
A.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B.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C.象征性思维的特点D.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是()
A.观察法B.作品分析法
C.档案袋评价法D.实验法
4.一名从未见过飞机的幼儿,看到蓝天上飞过的一架飞机说:“看,一只很大的鸟!”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反映的特点是()
A.过度规范化B.扩展不足
C.过度泛化D.电报句式
5.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A.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学会分享
B.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儿童学会分享的重要学习形式
C.儿童能够学会分享是因为儿童天性本善
D.儿童学会分享是因为成人采取了有效的惩罚措施
6.评价幼儿生长发育重要的指标是()
A.体重和头围B.头围和胸围
C.身高和胸围D.身高和体重
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目标较多使用“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这表明幼儿园教育强调()
A.知识取向B.情感态度取向
C.能力取向D.技能取向
8.幼儿在户外活动中扭伤,出现充血、肿胀和疼痛,教师应对幼儿采取的措施是()
A.停止活动,冷敷扭伤处
B.停止活动,热敷扭伤处
C.按摩扭伤处,继续活动
D.清洁扭伤处,继续活动
9.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指的是()
A.解放儿童的观察力
B.解放儿童的体力
C.解放儿童的智力
D.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0.幼儿以积木、沙、雪等材料为道具来模仿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是()
A.表演游戏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D.规则游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题答要不内线订装线订装线订装题答要不内线订装11.为什么不能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幼儿?请说明理由。
12.举例说明如何在幼儿园实施幼儿一日生活的“动静交替”的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0分)
13.试述积极师幼关系的意义,并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建立积极的师幼关系。
得分评卷人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14.为了解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教师选择了“狗、人、船、鸟”四张图片,要求幼儿从中挑出一张不同的。很多幼儿拿出了“船”,他们的理由分别是:狗、人、鸟是常常在一起出现的,船不是;狗、人、鸟都有头、脚和身体,而船没有;狗、人、鸟是会长大的,而船是不会长大的。
(1)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10分)
(2)基于上述材料中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应如何实施教育?(10分)
15.小班入园第二周,王老师发现小雅在餐点与运动后,仍会哭着要妈妈。老师抱她,感觉她身体绷得很紧,问她要不要去小便,她摇头。老师又问:“要不要去大便。”她点头,老师牵她到卫生间,她只拉了一点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她又哭了,老师给她新玩具和她一起玩游戏,但她的情绪还是不好。离园时老师与她妈妈约谈,了解到小雅在幼儿园拉不出大便。第二天早操后,小雅又哭了,老师蹲下轻声问:“小雅想上厕所了吗?”她点头。老师带她去上厕所,她又只拉一点就站起来。“老师陪你多蹲一会儿,把大便拉出来,好吗?”小雅又蹲下,但频频回头,这时,自动冲厕所水箱“哗”的一声冲水了,小雅“哇哇”大哭,扑到老师身上,老师紧紧地抱住她,轻柔地说:“老师抱着你,好吗?”老师将水箱水龙头关小,把小雅抱到离冲水远一点的位置蹲下,小雅顺利拉完大便。连续一段时间,老师们轮流陪小雅上厕所,并让她观察、了解水箱装满水会自动冲水清洁厕所。小雅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厕所,笑容回到了脸上。
请分析上述材料中教师的适宜行为。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共30分)
16.大(1)班自由活动时间,个别幼儿用泡沫拼板(30cm×30cm)当滑板玩(如下图),许多孩子也想玩,但有的幼儿滑不起来,有的只能滑一点点。
请根据幼儿利用泡沫拼板滑行的兴趣,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体育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
图 1:儿童双脚各踩一块拼板滑行 图 2:儿童坐在一块拼板上滑行
2015年下半年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教育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2.B【解析】直觉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直观的事物,要紧紧依靠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儿童自己的动作。
3.B【解析】教师和儿童合作收集儿童学年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描述、数学、美工和音乐作品,如绘画、泥塑、各种记录单、参观访谈的记录报告、儿童自创的书写符号、叙述自编故事时的录音带、创编舞蹈时的录像带、一张反映几个儿童正在合作探究某一实物时的摄影作品、集体创作或积木建构的照片、成人记录儿童描述的故事或事件等,把作品和教师的文字记录放在一起,可以帮助教师看出儿童的发展形式,确认儿童进步的情形。
4.C【解析】过度扩充,指的是儿童超越和扩充了词义的意义范围。儿童初学习词时不是一下子掌握所有的特征,其并不知道成人关于这个词的全部含义,而是把词义和某些特征等同起来,这样就出现了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以后随着掌握的词义特征的增加,每一个新的特征进一步限制了这个词的使用范围直至终掌握词义。题干中幼儿把飞机当作"一只很大的鸟",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的语言发展过度泛化。
5.A【解析】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幼儿社会行为获得的重要方式,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6.D【解析】身高和体重是基本的指标,不但测定简单,而且能较为准确地评定生长发育状况。
7.B【解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目标表述上较多地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8.A【解析】扭伤初期应停止活动,减少出血,采用冷敷,以达到止血、消肿、止痛的目的。 1~2天后,可用热敷促进消肿和血液的吸收。
9.D【解析】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幼儿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
10.B【解析】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动手构造的活动(如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竹制材料、金属材料、泥巴、沙、水、雪等),通过手的创作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1)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以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一原则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规律;二是尊重幼儿在相似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2)决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阶段,强迫他们过早地去达到下一阶段的目标。由于不同阶段之间是通过长时间的“量”的逐渐积累而被连接起来的,所以“量变”过程决不可人为地随意压缩、取消,否则得不到真正的“质变”,即使得到也一定是畸形的。实施《指南》时,在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努力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还需注意的是,幼儿这一交织着量变与质变的发展过程往往呈现出非匀速性特征。了解幼儿发展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在实施《指南》时克服急躁、焦虑的情绪,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幼儿的发展需要成人因势利导,有时等一等,有时推一推,有时冷静地观察、分析,提供要的支持,等等。的确,有时候因为幼儿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更替是如此之慢,以至于成人难以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会迫不及待地把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强加给幼儿,造成他们身心的巨大压力,其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波及到他们的未来。
(3)除了须尊重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等共性规律之外,还须尊重幼儿在相似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个体差异。即是说,对于幼儿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体先天的或后天的、环境的或自身的种种原因所带来的个体差异须予以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幼儿在学习兴趣、需要、经验、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发展特点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4)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上的这些差异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实施《指南》时,不要将幼儿做盲目的、简单的攀比,用一把尺子去统一丈量所有的幼儿,特别是不能将《指南》中“各年龄段典型表现”当成核对标尺或固定模式,抹杀幼儿之间的差异,错误地强求幼儿齐步走、统一化,将幼儿驱赶到千篇一律的僵化的发展框架中去。当然,幼儿与幼儿之间能力强弱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有些幼儿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也是需要予以关注的。但不论怎样,每个幼儿都有获得表扬和承认的需要,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要。这一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对幼儿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规程》强调一定要“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12.幼儿园在制定生活制度时,应考虑到不同性质的活动轮换进行,做到劳逸结合、动静交替。(1)动静交替原则表现在一日活动的安排中。例如,早上入园后进行早锻炼,属于“动”;之后洗手、吃早餐,要播放舒缓的进餐歌曲,属于“静”接着是幼儿在各个活动区开展活动,属于“动”;喝水环节,“静”;户外活动,属于“动”;午休,属于“静”……(2)动静交替原则表现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例如,在教育活动之后,可以安排幼儿自由进行游戏活动;在室内较安静的活动之后,可以让幼儿到户外进行体育活动等。这样,既可以使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以及身体各器官系统得到充分的调动和锻炼,又能得到轮流的、充分的休息,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13.(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在一定师幼关系中实现的。脱离一定的师幼关系就不可能存在对幼儿真正的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教师充满期待和关爱的眼神、目光、微笑、点头等都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幼儿从良好的师幼关系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榜样作用需要与幼儿建立平等交往的关系,教师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幼儿相处,让幼儿深深感受到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如果教师与幼儿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关系,教师自然会理解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并会对孩子们的行为做出适当的反映。
(5)良好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教师的职责,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也会影响幼儿同伴关系。
构建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1)关爱幼儿。关爱幼儿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在关爱幼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同时也形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之中,而是体现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话题与幼儿平等、亲切地交谈,这种形式的互动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教师面对幼儿要坦白诚实。
(3)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如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以及幼儿的个别活动等,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幼儿自主的活动中去。这要求做到:①以普通的活动参与者心理参与;②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③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教师与个别幼儿的关系,尤其是与班级里特殊的幼儿的关系,常常会影响着教师与其他幼儿的关系,教师应该设法与个别幼儿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并以个人关系影响与其他幼儿的关系。
(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行为做出适当的反应,尤其是一些社会性行为,如具有合作、谦让、互助、负责、正直、友好、勇敢等特征的行为,教师应对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做出反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回应。这要求做到:①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②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③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此外,教师对幼儿应一视同仁,因人施教;教师应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4.(1)4~5岁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一些心理研究表明,5岁左右的幼儿,其分类活动主要是依据物体直接可感知的特性或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够根据物体的某个特征进行分类活动,如果他们自己摸索到分类的标准,他们就会依照这个标准把物品分完。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主要分类能力发展特点表现为:①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的能力。他们除了能很好地完成3~4岁幼儿的各种分类要求以外,还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和数量特征进行分类。②在比较直观的条件下,这个阶段的幼儿能对类(集)和子类(子集)做比较,也能很初步地理解总类与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但这一理解仅是初步的和不稳定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类包含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总的说来,这个阶段的幼儿理解总类与子类的关系还处于初期阶段。
材料中中班幼儿的分类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情境简单地进行分类,还不会按照总类与子类之间的包含关系来进行分类。材料中幼儿认为狗、人、鸟是常常在一起出现的,而船不是,这是幼儿利用生活情境来进行分类的;还有的幼儿认为狗、人、鸟都有头、脚和身体,而船没有,这是利用物体的外部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2)①创造机会讨论分类的结果。无论幼儿的分类活动简单与否,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感知、体验分类活动的过程,逐步建立类的概念。通过对分类结果的讨论,可以加深幼儿对类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幼儿明确自已在活动中的理解与体验,可以让他们讨论一下是如何做分类活动的。通过对分类活动的讨论,可鼓励幼儿发现物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②加强分类活动的游戏性。可在活动区域提供大量的可以让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玩具与材料。
③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分类教育。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幼儿活动的各种物品取放都应有一定的归类要求,但归类的标准可与幼儿讨论、协商而定,如提出“这些玩具,咱们按什么来分开放就容易取放、使用呢?”让幼儿自己商定,并讨论出佳方案。理由可由幼儿自己陈述。此外,幼儿可以对分类的物品制作标签,这样可以提高幼儿对类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幼儿的分类水平。
④引导幼儿感知并区分“整体”与“部分”。幼儿感知“整体”与“部分”就是幼儿理解“类”和“子类”的关系,同时有助于对类包含概念的理解。具体方法如下:让幼儿发现并观察同一大类物品中的各种物品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对“整体”与“部分”的感知体验。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分类的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幼儿理解类与子类的关系,并说出这样分类的原因,给幼儿创造机会讨论分类的结果。材料中的教师在幼儿分类之后,引导幼儿说出这样分类的原因,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还要注意引导幼儿感知并区分“整体”与“部分”。材料中老师选取了四张图片,让幼儿来进行分类活动,理解他们是“类”和“子类”的关系。
1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材料中教师通过观察小雅的行为,亲切地与她沟通,帮助她舒缓紧张的情绪,从而知道小雅要“拉大便”的需求。
(2)与家庭密切配合,教师要与家长沟通。材料中教师在小雅离园时,和小雅的妈妈谈话,让家长了解小雅在园的表现,并和家长商量解决小雅问题的方法。
(3)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材料中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小雅拉大便拉不出来是因为水箱冲厕所的声音太大,使其产生了恐惧,教师用轻柔的语气和小雅交流,并帮助小雅了解水箱的原理,慢慢地小雅就适应了幼儿园的厕所。总体而言,材料中的教师及时地关注幼儿的需要,并为其创设安全、轻松、愉快、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在幼儿园感到温暖与关爱,进一步促进了幼儿适应性的发展。
五、活动设计题(参考范文)
16.有趣的泡沫滑板(大班)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泡沫滑板的滑行练习发展幼儿手臂、颈部的肌张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养成团结、协作和克服困难的意识与能力;
(3)体验泡沫滑板活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泡沫板若干、胶带、录音机、《健康歌》录音带。
(三)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歌曲导入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每人拿一块泡沫板当作方向盘,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基本部分——活动展开
(1)热身活动
①放下手中的泡沫板,组织幼儿在室外按照顺序排成长队站好;
②播放《健康歌》的音乐,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共同做活动热身。
(2)讨论猜想,泡沫板的滑行玩法并尝试
①教师引导幼儿想一想泡沫板的滑行玩法,自由尝试;
②请1~2名幼儿示范并说一说泡沫板的滑行玩法;
③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想到许多泡沫板的玩法,下面咱们一起用泡沫板滑一滑!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在家制作泡沫滑板并与家长一起体验滑板滑行带来的快乐。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