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测试试卷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时间:2018-01-10责任编辑:donghu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 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于《四书》范围的是(  )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春秋》
2.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第三步是(  )
A. 定义 B. 讽刺
C. 助产术 D. 启发
3. 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列为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  )制约的标志。
A.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传统 D. 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4. (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 华生 B. 格塞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5.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 B. 增强学生体质
C. 增强运动的能力 D. 发展学生良好品德
6.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特征是(  )
A. 学校的产生 B. 教育实体的出现
C. 学制的建立 D.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7. 隐性课程是(  )
A. 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
B. 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
C. 始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的课程
D. 对学生的知识、情感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的课程
8. 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 孔子 B. 昆体良
C. 杜威 D. 赫尔巴特
9. 我国古代墨子提出:“夫智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它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 巩固性原则 B. 量力性原则
C. 直观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10. 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
A.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B. 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C.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D. 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11. 通过报告、谈话、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  )
A. 品德评价法 B. 说服教育法
C. 情感陶冶法 D. 实际锻炼法
12. 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说明人有(  )的差异。
A. 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
C. 个性心理倾向性 D. 个性心理特征
13. 心理学研究指出:2~3岁是学习口头言语的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佳期,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开始为佳。这些都说明了心理发展存在(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互补性
14.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阶段的划分,少年期的年龄阶段是(  )
A. 6、7~11、12岁 B. 8、9~11、12岁
C. 14、15~18、19岁 D. 11、12~14、15岁
15. “急中生智”所描述的情绪状态是(  )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理智
16. 《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孤僻内向。其气质属于(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17. 奥苏伯尔认为,(  )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佳学习方式。
A.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B.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 机械的接受学习 D. 机械的发现学习
18. 下列哪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
A. 记忆能力 B. 绘画能力
C. 运动能力 D. 社交能力
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表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 内部学习动机 B. 外部学习动机
C. 社会交往动机 D. 自我提高内驱力
20.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中的S因素是指(  )
A. 一般因素 B. 特殊因素
C. 流体因素 D. 晶体因素
21. “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 练习 B. 示范
C. 言语指导 D. 反馈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 杜威强调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

2. 过度重视教育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4. 高原现象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的发展的极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3. 简述记忆的品质。


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 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
“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
“老师,是陈伟撕的。”
“不是我!”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张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这时张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优秀班级”荣誉受损。但张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张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张老师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张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张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干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做出了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
下课后,陈伟就来到张老师身边,低着头说:“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张老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请分析材料中张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运用的德育方法和遵循的德育原则。
2.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三种课堂气氛,第一种课堂氛围紧张,教师与学生间说话小心翼翼;第二种课堂纪律差,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离开座位;第三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1)教师的领导风格有哪些类型?试分析上述课堂气氛分别与教师的何种领导风格相关。(9分)
(2)你认为教师如何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9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解析】《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春秋》属于《五经》的范畴。
2. C【解析】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称为“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3. 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育内容受文化传统的制约。
4. 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5. B【解析】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根本的区别。
6. C【解析】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 D【解析】略。
8. A【解析】略。
9. 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10. A【解析】布置课外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11. B【解析】说理教育法又称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两类:第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如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第二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和调查。
12. D【解析】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13. C【解析】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题干描述的正是不同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故答案选C项。
14. D【解析】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5. C【解析】“急中生智”是在突发状态下产生的,当人们遇到突发情况时,快速决定,做出智慧的反应,这是应激的过程。
16. D【解析】抑郁质的人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林黛玉的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抑郁质。
17. B【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18. A【解析】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等。
19. A【解析】内部学习动机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而产生的动机,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题干所述的意思是知道学习不如爱好学习,爱好学习不如乐于学习,所以强调的是内部学习动机。
20. B【解析】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
21. A【解析】略。
二、辨析题
1.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杜威并不否认课程的组织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但他更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他主张课程的组织应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将教材心理学化,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个体经验逐渐提升到教材的逻辑水平。
2.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作用拔高到不适当的程度,认为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不现实的,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3.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的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并非是不能再进步的代名词,只要突破这一关,学习者获得的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创造性的成果也往往发生在高原期之后。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 (1)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练习的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4)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5)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2.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同时,教育目的也属于目的性范畴,而教育方针则属于手段性范畴。(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或者说,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于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中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3. 记忆具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1)记忆的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是记忆的保持特征;(3)记忆的准确性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4)记忆的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存储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4.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3)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 (1)张老师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①当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愿意捡纸片时,张老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使用了品德评价法。②当陈伟把纸片捡干净后,张老师在全班面前对他进行了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③张老师明知是陈伟扔的纸片,但故意装作不知,通过让陈伟自己捡纸片,指导陈伟进行自我品德反省,后陈伟主动找张老师承认了错误,实现了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使用了自我教育法。
(2)张老师遵循的德育原则有: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张老师没有把陈伟拉出来狠狠地批评一顿,而是调动陈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②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张老师尊重陈伟的人格,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③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张老师对陈伟进行德育时注意依靠学生集体,在全班同学都愿意去捡纸片的大环境下,通过集体对陈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2. (1)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集权型的教师只注重教学的目标,仅仅关心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效率,他们对班级的学生不够关心,师生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比较大。民主型的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鼓励和协助,关心并满足学生的需要,营造一种民主与平等的氛围,师生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比较近。放任型的教师采取的是无政府主义的领导方式,对群体学生的需要都不重视、无要求、无评估、工作效率低、人际关系淡薄。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由材料的描述可知,第一种课堂气氛所对应的是集权型的领导方式;第二种课堂气氛所对应的是放任型的领导方式;第三种课堂气氛所对应的是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2)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一,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如洞悉能力、兼顾能力、分段教学活动顺利过渡的能力、维持全班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能力、避免产生微波效应;第二,教师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第三,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第四,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第五,鼓励表扬为主,兼顾其他,有的放矢;第六,注重师生心态调整;第七,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对偶然事件的控制;第八,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第九,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第十,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分的高期望;第十一,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保持佳的学习心态。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影响课堂气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第一,师生民主平等;第二,树立一定的教师威信;第三,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