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测试试卷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时间:2018-03-16责任编辑:donghui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8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备考推荐: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协议班
点击加群:教师招聘交流群(群内定期分享招教学习资料、发布考试新信息)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核分人 题 分 42 32 40 36 150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 )A. 广义的教育现象B. 狭义的教育现象C. 既是广义的教育现象又是狭义的教育现象D. 教育的作用2.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A. 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 B. 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C. 揭示教育规律 D. 分析教育现象3.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 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 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 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 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4. (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A. 个体身心发展 B. 个体心理发展C. 个体身心变化 D. 个体心理变化5. 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 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 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C. 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 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6. ( )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A. 壬寅学制 B. 壬戌学制C. 癸卯学制 D. 戊辰学制7. 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 )A. 皮亚杰 B. 布鲁纳C. 斯腾豪斯 D. 卢梭8. 下列德育方法选择合理的是( )A. 政治法纪教育主要以强制灌输方法进行B. 采取罚款的方式解决班级卫生问题C. 中学生德育可更多采用说理教育法D. 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将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赶出教室9. 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A. 演示教学法 B. 实验教学法C. 欣赏教学法 D. 情境教学法10. 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 埃拉斯莫斯 B. 夸美纽斯C. 罗杰斯 D. 布鲁纳11. 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 )三个层次构成。A. 学习领域、课表、模块 B.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C. 学习领域、科目、课表 D. 课表、科目、模块12. 智力的成分是( )A. 创造能力 B. 思维力C. 观察力 D. 记忆力13. 儿童在写作业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写下去,直到成功。这体现了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A. 升华 B. 补偿C. 幽默 D. 认同14. 成绩目标模式的学生倾向于选择( )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②简单的任务 ③极难的任务 ④模糊不清的任务A. ①③ B. ②③C. ③④ D. ①④15. “雪地中难辨兔”是由( )引起的。A. 刺激物的强度 B. 刺激新奇C. 刺激的对比 D.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16. 在归因理论中,身心状况属于( )的因素。A. 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B. 稳定、外在、可控C. 不稳定、内在、可控 D. 稳定、外在、不可控17. 根据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闻老师呵斥而畏惧,见试卷获满分而欣慰”属于( )A. 信号学习 B. 刺激—反应学习C. 连锁学习 D. 言语联结学习18. 有的学生学习时须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这属于( )A. 努力管理策略 B. 环境管理策略C. 时间管理策略 D. 元认知管理策略19. 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 )阶段的表现。A. 操作定向 B. 操作整合C. 操作熟练 D. 操作模仿20. 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 )A. 群体凝聚力 B. 课堂气氛C. 群体规范 D. 学校人际关系21. 微格教学典型的特点是( )A. 训练单元小 B. 反馈快速准确C. 有老教师规范指导 D. 对教学过程录像并分析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2.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3.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4.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它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2. 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3. 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4. 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 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请运用教学原则相关知识对此材料进行分析。2. 一位专家到一所中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学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解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属于广义的教育现象。2. C【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3. A【解析】略。4.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5. B【解析】略。6. B【解析】“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7. C【解析】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8. C【解析】略。9. D【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题干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来讲授《春》的内容,运用的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10. A【解析】略。11. B【解析】略。12. B【解析】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13. D【解析】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14. B【解析】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防御性策略,选择极易成功或很难成功的任务。15. C【解析】白色的兔子在白色的雪地上难以分辨出来是因为两者的颜色相同,刺激的对比不强烈。16. A【解析】身心状况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同时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所以也是不可控的。17. A【解析】信号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18. B【解析】略。19. C【解析】题干所述是操作熟练阶段动作的特点。20. 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21. A【解析】略。二、辨析题1.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它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2.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教育目的是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3.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同时存在,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会受到双重抑制。4.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其中,内涵代表概念能够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反而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抽象越概括,其所拥有的外延也就越丰富。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2. (1)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树立教师权威;(4)做好课堂监控;(5)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4.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1.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后“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都有什么强项?”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这节课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 (1)材料中专家问学生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但是,当教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问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时,同学们却能齐声回答出正确答案。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学习是机械学习而非意义学习。学生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而没有以符号为代表将新观念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当学生在面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时,不能正确回答出。(2)①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后,学习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②从本材料来看,教材本身有意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学生没有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从而没有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意义学习能力的培养。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