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笔试作文:《综合素质》常考主题作文和金句积累(15)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3-08-29责任编辑:zz148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教资笔试考试倒计时,作文词穷不会写?招教网小编就为大家奉上常考主题作文素材,含有名人名言和优秀案例,每日积累一点,考试不词穷。

主题十五——“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对待教学上要帮助、引导、启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一、名人名言

1.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

3.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4.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5.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魏书生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7.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知,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

8.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叶圣陶

9.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亚美路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二、故事事例

1.【苏格拉底】有一次,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苏格拉底首先问道,“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回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经过讨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接下来,苏格拉底又问:“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上述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地追问,迫使学生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也帮助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贯彻了启发式教学。

2.【孔子】《论语·述尔》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解释了启发式教学原理的四层意思:一是学生自己要主动思考;二是教学要用启发式;三是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后但不得其意、语言不能时启发之;四是启发的结果是能举一反三。

3.【陶行知】在同学们纷纷挤着想看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中有水平的创作时,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像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开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4.【陶行知】一天午后,一群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奔跑,追逐着争抢捉一只蜻蜓,闹成一团。陶行知先生听小孩叫他,停下脚步,见他们捉蜻蜓玩,便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蜓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翠贞点点头。陶行知从她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蜓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蜓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指方向的。”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蜓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行知将蜻蜓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蜓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忽地坠落下来,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又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死。一只蜻蜓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蜻蜓在空中飞了几圈,很快飞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冲上升,盘旋翻飞。孩子们注视着它,欢呼着:“嗬,在跳舞呢,看!”

5.【反例】一位老师教小学生认识“褥”字,决定使用启发式教学法。于是,老师问学生:“你们家床上铺着什么?”“铺着席子。”“席子上呢?”“是麻将席。”“麻将席上面呢?”“是妈妈。”“有没有再铺别的什么呢?”“没有。”结果,褥子没有出现,老师没办法形象地讲解“褥”字。孩子家长找到那位老师,责问他为什么调查学生家庭生活隐私,老师只好老老实实地交代启发式教学的情形。家长并不买他的账:“你就不想想,谁大热天还铺褥子盖被子?这字就得等到冬天再教。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这启发式,只能把孩子教成傻子。难道为了认识这字还得大热天捂蛆不成?”嘟嘟囔囔地走了。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